說到夏季保養,你會想到什麼?相信很多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夏天又不像冬天那麼冷、容易生病,哪需要保養啊?」但事實上,夏季濕熱的天氣也可能造成一些身體問題,想保持健康無虞,或許可以參考中醫典籍中記載的方法。
「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來自《黃帝內經》的兩項建議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到人體五臟六腑中的「心」,也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在於「養心」。
不過養心該從何做起呢?《黃帝內經》寫道:「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在這句話裡頭,「夜臥早起」和「使志無怒」就是我們可以善用的兩個方法。
從字面上來看,「夜臥早起」就是要我們晚點就寢、早點起床。而所謂「晚」與「早」,是以太陽落下和升起的時間為依據,太陽落下才歇息,日出前便要起床。
這是因為在沒有冷氣的時代,如果太陽還高掛天空時就睡覺,睡眠品質容易因環境悶熱而降低,所以《黃帝內經》才建議人們日落後歇息;而早晨時,日出過後環境溫度便會逐漸升高,所以在日出前就起床,才能確保不被熱醒。
不過這樣的睡眠模式對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做到,若你想好好照顧睡眠品質,還是可以依循「炎炎夏夜如何好眠?中醫師幫助你睡得飽、精神好!」一文中的建議,儘量在晚上十一點前入睡,並確保每天睡滿七小時。
《黃帝內經》提到的另一個建議「使志無怒」,指的則是要我們保持心平氣和,避免在天氣熱時,因為情緒波動而導致體內火氣增加。

「兩不一要」——夏季飲食的要點
以中醫觀點來看,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個方法,我們還能在飲食上調養身心,關鍵就在於「兩不一要」。
1. 儘量不要食用冰涼食物
在炎熱的夏天,很多人最愛吃冰品、喝冷飲,覺得這是最快的消暑方式。久久吃一次沒問題,但過度食用就不好了,因為夏季常見的身體問題,經常都來自食用太多冰涼食物。
為什麼呢?因為夏季時體內熱氣與濕氣重,需要透過毛孔來排出,以確保心氣穩定、身體健康,但吃冰的食物容易造成人體毛孔緊縮,熱氣與濕氣也就因此難以排出,進而累積出腸胃不適、中陰暑等問題。
2. 儘量不要食用炸的、烤的以及辣的食物
夏季時,人體本來就容易火氣旺盛,這時候除了避免吃冰造成熱氣無法排出,也該少吃油炸或燒烤這類容易上火的食物,以及辣味濃厚的食物,以免又添體內火氣。
3. 飲食宜要「減苦增辛」
從中醫觀點來看,夏季飲食以「減苦增辛」為核心。
簡單來說,「減苦」就是少吃苦的食物,例如苦瓜和苦茶等。因為苦味會入心,少量可以強心,但量多反而耗損心氣,所以食用上需要特別斟酌份量。
那「增辛」是什麼意思呢?你可能會想:「上一點不是才說別吃辣的,怎麼現在又說要吃呢?」其實,此處的「辛」並非指辣椒這類辣味食材,而是薄荷等辛涼含有揮發油香氣的食物,中醫說「芳香化濕」、「辛涼透表」,它能幫助打開皮膚上的毛孔,排出體內的熱氣和濕氣。
除了薄荷,嫩薑皮也是不錯的辛涼食物。把嫩薑皮放入水中熬煮,再加上紅糖,這杯「薑皮紅糖水」就是我們在夏季避免中暑的良方。
中暑是夏季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當我們感覺自己可能中暑了,除了薑皮紅糖水,也可以將滑石和甘草以6:1的比例,再加上些許蜂蜜,加水泡成「六一散」蜜茶,它也有排出體內熱氣和濕氣的功效。另外,綠豆薏仁湯、迷迭香或薰衣草製成的花草茶等,也都是夏季排熱利濕的好幫手。

冬病夏治:把握「養陽」好時機
夏季除了防範當季常見的疾病,在中醫理論中,也可以為身體補足陽氣,抵擋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等寒症,這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冬病夏治療法,就是「三伏貼」。
每年夏天,你也許會看到中醫診所高掛著紅布條或旗幟,上面寫著大大的「三伏貼」三個字。
其實三伏貼指的,就是把握一年之中最熱、陽氣最旺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人體陽氣旺盛、毛孔完全開泄的時候,將溫熱的藥物貼在背後特定穴位,減緩寒症在冬季給健康造成的損傷。
因此,如果你長期困擾於氣喘、過敏性皮膚炎或四肢冰冷等寒性病症,不妨把握夏季三伏之時諮詢專業醫師,看看是否能透過三伏貼改善身體狀況。
夏季電器使用小提醒
隨著生活環境逐漸進步,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冷氣、冰箱等電器產品,也衍生了各式新時代的健康問題。
比方說,長期處於有冷氣的空間,容易讓我們的毛孔無法張開,若先在外頭曬了太陽,回到室內又快速讓毛孔緊縮,可能會造成頭暈、噁心、關節痠痛等症狀,因此要適度使用冷氣。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了冰箱後,我們隨時都可以吃到冰涼的食物,但這也容易造成體內寒熱不平衡,帶來腸胃問題,以上因冷氣或冷飲導致的身體症狀我們統稱之為「陰暑」,可以服用薑皮紅糖水來緩解不適。
除此之外,身體太濕也容易出問題,因此我們在夏季也可以善用除濕機,把環境濕度控制在50%左右,尤其是陪伴我們6小時以上的臥室,必須確保空間的濕氣不會過高,睡眠中身體的氣機才能通暢,不至於睡醒後全身困重無力。

每個季節都有適合當季的保健方式,在夏季,我們可以依據中醫的理論,透過調整環境溫濕度,注意作息、飲食、情緒來保持心氣穩定以及經脈流暢,也可以利用清晨或傍晚太陽下山後的時間,出去走走,補充體內的陽氣。
以上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簡單依循的夏季養生小訣竅,想保持身體健康和涼快的話,就立刻試試看吧!
採訪撰文/Min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