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新舊交接之際,迎來二十四節氣中最後的兩個節氣:小寒和大寒……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牆上掛著新的月曆,又是一年的開始。國曆一月,正值農曆十二月,也就是民諺說的「新年頭,舊年尾」。在這新舊交接之際,迎來二十四節氣中最後的兩個節氣:小寒和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小寒,……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推知寒氣尚小,所以稱為小寒。小寒之後,東北季風愈發強勁,冷鋒面波波來襲,終迎來一年中更冷的大寒。
在大小寒的節氣中,萬物蕭索,大家都會穿得厚實來保暖,俗話說「小寒大寒,凍成一團」,很是生動得傳遞了天寒地凍的感覺。冬天保暖,光是身體暖和了還不夠,頭部和腳部的保暖也十分重要。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在寒冷的天候下,穿得很暖卻不戴帽子,體熱還是會從頭部散去。另外,晚上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既能禦寒保暖,又能消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天寒地凍之際,泡壺熱茶驅寒暖身,古今皆然。清代詩僧大須〈暮雪〉就把這情景寫得十分鮮活:「日夕北風緊,寒林噤暮鴉。是誰談佛法,真箇墜天花。呵筆難臨帖,敲床且煮茶。禪關堪早閉,應少客停車。」
近晚時分、冷風呼嘯的冬夜裡,野鴉都凍得叫不出聲來,寺院講經說法的高僧大德,卻仍滔滔不絕,如降天花。詩人此筆實是一語雙關,講堂上的天花與寺院內的雪花兩兩相對,虛實呼應。只是,作者關切的似乎不是天花與雪花相映的興趣,而是在這冷到連筆墨都凍僵的天候下,最適合煮水泡茶。在關門謝客的畫面中,看到僧家享受冬夜烹茶的悠哉,好不愜意。
唐朝詩人鄭遨有〈茶詩〉:「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肅殺的雪夜,更加烘托出茶湯的溫潤與香醇,讓人藉由詩歌體會難得的美感經驗。詩人細膩對待茶葉這草木中的精華,藉由石臼、寒爐、蒸氣、夜雪的幫襯下,將茶粉變化出朵朵綠花,不僅是味蕾的饋贈,也是視覺的享受。喝下這口茶,什麼寒氣都不怕了,只剩下茶湯溫醇的暖意。

寒冬喝茶,一方面溫養脾胃,一方面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到底怎樣喝茶才是王道?還得看個人體質與需求。一般而言,全發酵的紅茶,在製作過程中已經去除了許多刺激腸胃的物質,很適合冬天飲用。熟普洱茶經過發酵,茶性溫和,也有軟化血管的功效,冬天飲用,化濕補氣,降壓又降脂。綠茶因為茶性偏涼,就不建議在冬天飲用了。
茗粥•擂茶•特色餐
冬天喝茶,除了保暖,還可以養生。為了要達到滋養的目的,茶葉還有許多變化,例如煮粥。冷冽的早晨,喝上一碗熱騰騰的粥,暖身又養胃。粥較容易被消化吸收,減輕腸胃的負擔,還能補充體內水分。古人就有以茶湯煮飯的記載,唐人《膳夫經手錄》:「茶……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可見唐代就有吃茗粥的習俗。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茶葉中的主要物質茶多酚不但可以增強微血管的韌性,還可軟化血管、降低血脂。用茶水煮飯,既吃飯又喝茶,一舉數得。儲光羲有詩名〈吃茗粥作〉,茗粥,就是以茶煮粥。茶飯中還含有單寧酸、氟化物等,不但可以抗氧化,能增強牙齒的堅韌度。茗粥雖是古人產物,現代人也吃龍井茶泡飯、烏龍油飯,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茗粥,介於茶湯和茶飯之間的客家擂茶,也頗有特色。擂茶是把茶葉、穀物等食材,像是大米、花生、芝麻、綠豆等,磨碎、搗成糊狀,沖入熱水後食用。據長輩的說法,早年臺灣物資缺乏,客家族群使用擂茶材料來替代缺乏的奶水,成為嬰幼兒的食品。

成為主食之外,茶葉也用以入菜,特色茶餐就掌握各種茶葉的亮點來烹調食物,例如甘滑清香的碧螺春綠茶,可搭配同樣淡雅的蝦仁或鮑魚;滋味醇厚的紅烏龍茶和青梅果醋攪拌成醬料,互相平衡澀感和酸度;餘韻持久的鐵觀音,用來滷製東坡肉,消除過多的油膩感。喜歡喝湯的朋友,把帶有蜜糖香氣的東方美人茶和菇類一起燉煮雞湯,在這冷冷的天氣裡喝來,更有一種甜甜的幸福感啊!
延伸閱讀:【順節氣•喝茶•趣】大雪與冬至——自古以來的茶禮文化
專欄作者 方圓
擔任中文老師數十年,持續熱愛教與學。希望透過文本賞析,進入文學殿堂,體驗文化,品味生命。期待自己做一個正向樂觀的射手座,獨自,或同行,朝著目標,抑是終點,前進,前進……
專欄插畫繪者 劉彤渲
一直一直在染渲森森裡畫圖,喜歡狗狗、喜歡烹飪、喜歡花草。在捻花惹狗以外,獨立承接視覺、插畫、繪本與商品包裝設計。喜歡不定期推出限定商品,出版過幾本圖文書籍與繪本,也在大專院校擔任插畫、設計課程講師。閒暇之餘,又繼續捻花惹狗。
如果想認識染渲森森:
FB:tonton38 / IG:janhsuans,這裡找得到我。
如果喜歡我的插畫與設計:
E:tonton16.tw@gmail.com,請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