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目標從來不是經營一家店而已,如何推廣零廢棄,才是兩位老闆想要做的事。
新村小商號成立至今也不過六七年的光景,但它的精神與氛圍,彷彿是五六十年前的「我家隔壁的雜貨店」。

灰調的水泥磚牆,枝葉茂密的老榕樹,遮掩了大半的招牌和窺探的空間,有別於現代商店明亮寬闊的設計,必須要走進院牆之內,才能一探究竟,看到內裡的陳列造景,一排排的日常雜貨、自然材質的生活民具,一時恍惚,不知今夕是何夕。
不論是新村小商號落腳的老房子,還是店內的選品,都沒有要刻意營造復古懷舊的氣氛,卻因為兩位老闆──拉拉和鳳嬌──提供的「老派購物」經營方式,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現在的新村。
老派,是一種比較良善的購物方式
「所謂的老派,其實是想回歸到以前那種沒有垃圾的消費模式。」鳳嬌說,「一種比較良善的方式。」
這還是父親給鳳嬌的靈感,起因在說起父親小時候的生活,鳳嬌意外發現,原來垃圾車的出現,不過是這三、四十年間的事,然而短短數十年的光陰,深入人心的除了穿街走巷的〈給愛麗絲〉,便只剩充斥周遭的塑膠垃圾。
鳳嬌想,現在的購物模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我們在消費的同時,製造那麼多垃圾?就像父親以前也是一個不需要垃圾車的人,但現在他需要了。
「不用製造垃圾也能購物」便成為鳳嬌與拉拉兩人開店的初衷。新村販賣五穀雜糧、生鮮蔬果、盥洗用品,要求顧客自備容器來盛裝,除此外,就是從綠兔子工作室批來的自然民具,藤編的籃子、木質餐具、竹製砧板,這些傳統工藝製造的器具,如今已然少見,然而拉拉和鳳嬌還是希望這些工藝品能夠進入日常生活之中,而非成為博物館的擺設。
新村從來不強調自己是家無包裝商店,鳳嬌這麼說道:「我爸小時候,或是更早以前,大家也都是這樣買東西啊!」

個性化的生產故事,新村是產銷的橋樑
新村的誕生,鳳嬌坦言受到綠兔子的影響,再來就是貫徹農夫市集的理念,這也和兩位老闆的相識有關。在農夫市集上認識,彼此關注同樣的議題一拍即合,確定了將減塑作為努力嘗試的方向,拉拉和鳳嬌也希望延續農夫市集的概念,「我們想要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
鳳嬌想,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我們用的東西、吃的東西從哪裡來,商品包裝背後的文字看似交代了一切,可到底與生產者隔著遙遠的距離。「現代社會的運作必然需要分工,但或許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折衷的方式。」拉拉和鳳嬌清楚知道所有新村販售商品的源頭,也樂於介紹每位生產者的故事,「可能帶了我個人的一些主觀情緒,但我們想呈現每個生產者的個性,而不是相似的樣板。」相對的,消費者的意見也可以透過拉拉和鳳嬌,再回饋到生產者的身上。
疫情三年,意外地對於新村來說,是營收比較好的幾年。
鳳嬌笑說,「當疫情趨緩,我們反而需要紓困了。」
全世界都被COVID-19病毒困住的時期,人們卻因此回到最單純的生活,沒有了出國旅行,減少了商業活動,更多思索的是為自己好好煮一頓飯,專注在真正的需要上。這時,商品來源清晰、無須擔心食安問題的新村,成了消費者在疫情風暴下的最佳選擇。
但這也是短暫的美好光景,就像鳳嬌所說的,疫情過去後,人們的目光移轉,去追求更光鮮亮麗的事物了。
新村不過從頭開始罷了。

自備容器很麻煩?您好,新村外送來了!
創業以來,拉拉和鳳嬌從不缺少困難,她們的目標從來不是經營一家店而已,如何推廣零廢棄,才是兩位老闆想要做的事。打從開著貨車四處擺攤,到生根在新竹巷弄內,開店之餘還開拓了課程、外送、活動規劃等業務,就是希望能夠突破同溫層,讓更多人共同響應環保減塑的觀念。
無包裝商店的外送服務還是第一次聽說,新村每個禮拜都會跑外送,大部分在新竹市區,最遠到竹東芎林一帶,鳳嬌表示:「很多人會認為要自備容器來買東西,很重很麻煩。我們就說:『好,我們現在到你們家樓下囉!』」許多沒有接觸過裸買裸賣的客人,因此擁有了第一次的體驗,嘗試自己帶罐子購物是什麼感覺,「他們覺得這是件很神奇的事。」
現代消費者太習慣繁複的包裝,乍然遇到無包裝消費,便會生出許多奇怪的問題,鳳嬌就曾被客人指著竹製牙刷問:「這個竹牙刷,是真的可以拿來刷牙嗎?」,或是問說:「這個手帕,可以拿來擦嘴巴嗎?」好似無包裝商店裡的陳列,都有特別的用意,不是一般人認知裡的使用方式。

說白了就是不熟悉所衍生出來的趣事,新村的常客就像是走市場買菜,熟門熟路直指要點,最多問問今天有什麼新鮮貨,只有偶爾不小心闖入的觀光客,會對自己習慣相違背的事物提出微妙的問題。
對此,鳳嬌表示,很多時候,是害怕和大眾不一樣的心情所導致,不知道新的方式可不可行,看多了看久了,自然而然會做出改變。
就像新村的米粉供應商大哥,一開始對於她們的要求也感到莫名其妙:怎麼有人要賣米粉,又說不要塑膠袋包裝,這樣是要怎麼賣?
然而拉拉和鳳嬌直接拿了個容器給大哥,讓大哥曬好米粉後幫她們裝到容器裡,就這樣進貨。懵懵懂懂的大哥試了幾次,有一回送米粉過來時,竟拿了個空盒說要和她們買洗衣粉,大哥說:「我看你們好像都是這樣在賣東西。」
明明不曾特別對大哥宣導,隨著時間潛移默化,竟讓不習慣裸買裸賣的供應商順應著她們的理念行事,拉拉和鳳嬌覺得有趣,原來身體力行的影響,比起曉以大義更加有效。

踏出舒適圈,一起參與零廢棄活動
現在新村一個禮拜只營業三天,鳳嬌開玩笑說:「因為每天開店好累。」隨即又補充道:「我們不想要一直做銷售的事情。」
新村小商號的存在,雖然讓更多人認識了無包裝商店,卻需要被動等待人上門,加上地域性限制,消費族群養成不易,也很難推廣環保減塑、循環利用的理念,鳳嬌坦言,台灣經歷過食安風暴,介紹友善栽種的小農產品,大家會專注傾聽,可如果延伸到零廢棄的議題,大多數人會露出疑惑的表情,他們覺得,我有好好把垃圾丟到垃圾桶,有做好資源回收了啊!然後呢?極少人在意垃圾下一步會去哪裡。
「我們認為需要更多行動,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鳳嬌說。
拉拉和鳳嬌到處接課程、講座,進入社區大學或是國小,引導不同年齡層的大小朋友思考資源浪費的課題,例如時尚廢棄,藉由探討學生的購衣原則來避免過度消費;或是設計一些手作課程,帶領學生打造零廢棄生活。
她們也接活動企劃,像是婚禮、園遊會的主題活動,就會找拉拉和鳳嬌一起設計,如何減少廢棄物的同時,又達到原有的效果。大多是餐飲方面的規劃,鳳嬌建議以租賃餐具的方式,取代讓來賓自備餐具,「要在不麻煩的情況下做環保。」鳳嬌坦率地表示,接這類型的活動,她們也會有所折衷,租賃循環餐具是一個方法,和有機棉工廠合作,以純棉布邊替代衛生紙使用也是一個方法。她們沒有要求所有賓客完全配合零廢棄的規則,而是盡可能讓參與者開心自在,但又不製造太多垃圾。
接這樣的活動很累,幾乎每一場都需要客製化,可是拉拉和鳳嬌做得很快樂,「當來賓無意間發現,原來環保可以這麼簡單,他們就會說,以後訂便當可以學妳這樣做。」不甘願只待在舒適圈中取暖,拉拉和鳳嬌更樂於接觸更多人群,只要一點點的改變,就能在更多人的生活中泛起更大的漣漪。

零廢棄,是為了愛護自我
最後問到如何身體力行零廢棄,鳳嬌說:「很多實踐零廢棄的人,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不製造垃圾,但我並沒有那麼徹底。」鳳嬌本身還是會使用衛生紙,也不認為應該用垃圾量來衡量好壞,或是買個東西還要考量會造成多少碳排量,鳳嬌以為,我們都該認真地審視自己的習慣和消費,只要是對自己好,自然就會對環境好。
舉例來說,帶個容器去買臭豆腐,看似是友善環境的表現,可是剛起鍋的臭豆腐溫度很高,裝在塑膠薄膜的盒子裡,對自己的身體好嗎?鳳嬌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她說:「我們以自私的心出發,你不想要傷害自己,就不會傷害環境,而這一切,都是很自然舒服的狀態。」
不是出自於拯救地球的想法,零廢棄回歸本質上來說,是為了拯救我們自己。發自內心愛護自我,也愛護環境,或許才是環保的真諦。
店家資訊
地址:新竹市北區集賢街54號
電話:0936-036-871
營業時間:
週五-週日14:00-20:00
👉特別企劃完整閱讀:《減塑生活的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