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中醫保健】如何提升免疫力?中醫師教你對抗新冠肺炎

2020-02-19 | 郭哲彰
複製連結

全球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人心惶惶,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雄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郭哲彰提及,最近門診時全體人員更加謹慎,除了設立入診措施及仔細問診,更重要的是,郭醫師希望民眾能透由了解中醫養生保健的內涵,從身心調整,用自身的免疫力對抗肺炎病毒的侵襲。以下郭醫師將帶大家用中醫的角度看待新冠肺炎,並提出免疫力檢測及提升方式,帶大家度過這次的考驗!

 


中醫如何看待「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一種疫疾,也就是所謂的傳染病,會一下子傳播開來。中醫裡面也有疫疾,從疫疾的表現來看,新冠肺炎是以低燒的方式呈現,或可能不燒,這與「濕氣」有關聯。中醫裡面沒有病毒的概念,認為是外來的邪氣。外來的邪氣有「風、寒、暑、濕、燥、火」,也就是所謂的六淫。這次以「濕邪」居多,濕為陰邪,則多以低燒呈現,且會影響腸胃系統,因此會伴有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

 

濕也與「寒、熱」相關,依據不同的體質有「寒濕」或「濕熱」的反應。地域性也會有所影響,例如我們現在地處南方,環境偏熱,因此中醫所開的方子會偏濕熱,而北京天氣較冷,方子則從寒濕方向著手。總而言之,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會依據病患的體質及所處地域,開立療效較佳的方子。

 

另外,基於2002年SARS的成功經驗,這次新冠肺炎若能配合中藥治療,效果會非常好,因為中醫是從調整身體著手。因此這次疫情若西醫與中醫相輔相成治療的話,對於縮短病程有極大助益。

 


了解「疾病金三角」便能防範肺炎

 

「疾病金三角」是由宿主(host)、病原(pathogen)和環境(environment)組成,當三者失去平衡,則會發生疫疾。比如環境溫度的變化會影響病原,助長病毒生長,因此一到秋天,流感便特別多。而環境也會影響宿主,像是冬天人的免疫較低落,容易得到流感。所以疾病金三角中,「環境」最為重要。

 

 

環境也分為「體外的環境」和「體內的環境」。從體外的環境來說,病毒喜歡低溫,如果維持較高溫或乾燥的外在環境,病毒便喪失活性。而體內的環境應如何調整?這次疫疾是「濕」比較重,當體內的環境處於潮濕的狀態,宿主相對容易得病,因此多吃些不濕熱的食物便相當重要。透過環境改造宿主體質與減少病原,宿主的安全性會更好。如果多了解疾病金三角的概念,便能有效防範疫疾。

 


我的免疫力好嗎?用檢核表確認免疫是否亮紅燈

 

在中醫裡面,調養正氣與西醫的免疫系統相關,如果正氣調養良好,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會比較穩定。所謂「陰陽化氣」,調養正氣必須達到陰陽平衡,不能過度養陽氣或陰氣,比如白天運動是養陽氣,晚上睡覺是養陰氣,如果一個人一直在補陽氣吃補品,沒有充足的睡眠,身體也不會很好。

 

那該如何判斷免疫是否失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過往感冒的次數多不多,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感冒,就是免疫失調。中醫認為感冒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是「免疫過於低落」的徵兆。另一種是過敏,比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是「免疫不穩定」的狀態。這兩種都要非常小心。

 

另外,容易嘴巴破、泌尿道感染、女生陰部感染、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長期慢性病患(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或剛做完化療的癌症病患,因癌症的成因與免疫相關,免疫通常都較為低落,應多加留意。

 


六招提升免疫力的簡單方法

 

1.每天照鏡子,保持正向的心情

 

心情非常重要,能快速提升免疫力,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如果心情不好,身體會變得很糟糕。保持正向樂觀的想法,會提升我們的免疫力。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的免疫力很弱,但是當訂定正向的目標,例如我要一個月內攻下玉山,透過努力實踐訂出目標,結果免疫力就提升了。相對而言,如果因為疫情而恐懼不安、沮喪,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每天早上起來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臉是否臭臭的。如果臉臭臭的,便練習面帶微笑。接著我會思考:今天還能活著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生命又重新燃起一把火,想著今天要怎麼去幫助他人。從這個角度思考,心情便能保持得很好。

 

2.少吃甜食炸物冰品,適度補充香料

 

疾病金三角提到環境、宿主與病原三者的平衡,體內的環境如果能夠維持好的狀態,不過度潮濕,或飲食結構不要太濕熱,便不容易感染病毒。如何使身體不潮濕:

 

(1) 少吃甜食與精緻糖品,有很多研究表示,糖果吃過多,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如果想吃甜食,可以改吃苦一點的巧克力。
(2) 少吃油炸食品,免疫與腸胃系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脾胃較虛弱,免疫力也會下降。油炸食品對腸胃負擔較大,因此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比較重要。
(3) 少吃冰涼的東西,冰涼的東西會耗損正氣,所以要少吃涼性的水果,像瓜類,西瓜、香瓜、哈密瓜不能吃太多,身體會偏涼。
(4) 適度補充香料去除濕氣,如咖哩、茴香、八角等香料,對身體比較有幫助,尤其素食者體質通常偏濕,能補充一點含辛香料的食品。

 

3.多按摩合谷穴、足三里穴

 

有兩個可以提升免疫力的穴位,一個是合谷穴,它與免疫系統的調整有很大的關係。另一個是足三里穴,是強壯穴,因此平時能多按摩這兩個穴位,也能達到一定的保養效果。

 

 

4.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產生陽氣,動一動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便能提升免疫力。每天至少做半個小時的運動,也不要太累,太累反而會使免疫力下滑。例如快走走到有點喘,微微的出汗,這樣就是很好的運動。或是多做「開肺通鼻式」,能保養肺部,疏通肺經,補肺益氣。

 

5.保持規律生活,盡量十一點前睡

 

夜眠是養陰的重要時刻,能夠調整身體陰陽平衡。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記載「夜臥血歸於肝」,晚上睡覺時血會跑入肝經,能睡得安穩的話,組織才得以修復,所以絕對要晚上11點前睡覺,若是需要早起的人要更早睡,成年人一天睡眠至少要6個小時,小孩子則必須要睡足8個小時以上,且最好在晚上9點前就寢。隔天一早太陽出來後就要起床,不要賴床或補眠,因為早上陽氣比較旺,血液大多跑到肝以外,會睡睡醒醒。所以若白天才睡覺,違反了生理運作,長期下來會導致體力不佳,免疫下降。

 

6.保養呼吸道,戴口罩、勤洗手

 

最後郭醫師特別叮嚀,除了上述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之外,呼吸道的保養也相當重要,例如:「肺主皮毛」,應注意保暖,讓身體感覺到暖和,病毒便不容易入侵。而「肺喜潤惡燥」,多喝Omega 3抗發炎的油或吃白色食品,如:百合銀耳蓮子湯,也可以達到保養肺部的效果

 

 

 

採訪撰文/李依霖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