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五臟六腑」如何如何,「五臟」我們學過了,它指的是人體的肝、心、脾、肺和腎,那麼「六腑」又是什麼呢?此外,五臟和六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篇文章中,就讓郭哲彰醫師帶我們全盤了解吧!
六腑是人體裡的「通道」,更是五臟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五臟和六腑之所以常被同時提及,是因為兩者有著密切的對應與合作關係——肝對應到六腑中的「膽」、心對應到「小腸」、脾對應到「胃」、肺對應到「大腸」、腎對應到「膀胱」,最後一個獨立的腑則是「三焦」,也就是遍佈全身、讓水分流動的通道。
人體裡的五臟是實心的器官,負責各種維持生命所需的功能,而六腑則是中空的通道,負責運送五臟進行各種反應後的產出物及精氣。
五臟和六腑互為陰陽,缺一不可。舉例來說,你可以想像人若只有脾,沒有胃,也就是會消化,但消化後的食物卻無處可存放,這樣的身體如何正常運作呢?或者,人能代謝出尿液,卻沒有膀胱可存放,那可怎麼是好呢?
正因為這兩兩一組的搭配合作密切,所以才常被一起提到。不過,肝與膽、心與小腸、脾與胃、肺與大腸,以及腎與膀胱間,究竟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呢?這次,我們先從肝與膽講起,後續文章中我們再來逐一解析其他組合的關係。

肝與膽:「將軍之官」與「中正之官」
據古籍記載,肝是人體的「將軍之官」,讓我們能擁有勇往直前的性格;但若肝氣過盛,就可能暴躁易怒。
而就生理面來看,肝則與人體的血、眼睛與肌腱韌帶健康有關。首先,肝是人體裡主疏泄和藏血的器官,負責確保氣血與津液能順暢流動,也負責儲存血液。接著,「肝開竅於目」與「肝主筋」這些中醫說法,也揭示了肝與眼部、全身肌腱健康的關聯。肝不好的人,常會表現出眼睛發黃、視線模糊、或者容易扭傷等病徵。
此外,從肝氣過旺導致情緒暴躁或鬱悶這點,也可延伸出一個好發於現代人的健康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因此,我們在繁忙的日常當中,絕不能忽略了肝的健康,以確保生心理方面都保持在良好狀態。
有別於將軍之官的「肝」,「膽」在古籍中被稱為「中正之官」,膽氣夠強的人能冷靜果斷地做決策;此外,膽氣疏通不卡阻也有助於我們保持性格柔和、情緒穩定。
生理上,古籍裡有「凡十一臟(五臟加六腑)皆取決於膽」的說法,指膽擔負著維持五臟六腑互相平衡的責任。所謂「互相平衡」,指的又是什麼呢?
舉例來說,我們偶爾會聽到一個詞,叫做「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之所以會對抗自己,就是因為體內某些因素失衡了,需要校正回來以維持各功能正常運作。所謂「互相平衡」,就是這個一切正常運作的理想狀態。
肝膽的兩種合作關係:情治與生理
分別認識肝與膽後,我們接著來學習它們的合作關係。肝與膽的合作關係主要分兩種,第一是情治方面的合作。
一般來說,「敢衝」被視為一項很不錯的人格特質,但同時還該搭配「能冷靜中立地做決策」,才能形塑一個值得敬佩的人,而非一介莽夫。肝負責的就是敢衝這個性格,而膽則負責讓人做事思考周全,肝膽有效合作之下,人才能夠達到敢衝又思考周全的境界。要是其中有一項特質不足,都會讓結果大相逕庭。
第二是生理方面的合作。
前面有提到,肝在人體裡主「疏泄」,也就是要確保體內氣血與其他液態物質能順暢流動,而膽分泌的「膽汁」是促成消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它也需要由肝氣推送至相關器官,方能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這是兩者在生理方面的常見合作模式。

了解肝膽的重要性後,利用三招守護健康
以上,我們學會了肝與膽在體內分別擔負的角色及重要性,但我們如何確保肝膽不出狀況呢?郭哲彰醫師分享三個方法:
1. 多做兩脇式
人的肝膽經密布於「兩脇」,也就是胸下肋骨周圍,我們可以透過「兩脇式」來伸展這個區域,確保肝膽經通暢。
兩脇式的做法並不難,左右邊各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右腳跨出弓箭步;第二,右手肘彎曲向後、往上方拉開,並帶動身軀向後旋轉。此時務必確保脇肋有拉伸感,才能達到兩脇式的功效;另一手則握拳即可。
第三,收回手臂至身體中央,將伸出的右腳收回並站直,完成一次動作。左邊也是同樣的做法。
2. 勤拍打大腿外側膽經位置
很多人常說減肥要多拍打「大腿外側」,其實正是因為這裡有膽經經過,多拍打可促進體內代謝。要維持膽的健康,我們也可以善用同樣的方法。
3. 飲食節制,避免「烤、炸、辣、甜」
肝是藏血的位置,需要以溫和的方式來調養,在飲食上,我們應避免太常攝取刺激性的食物,如燒烤、炸物、辣味食物等火性的食物。另一方面,甜食會影響肝膽氣機導致腸胃脹滿。也因此在飲食上,我們可以透過遠離「烤、炸、辣、甜」來保持肝膽健康。
其實與肝和膽有關的健康問題,還不只我們提過的眼睛發黃、視線模糊與常扭傷等,肝在五行中剋脾胃,也會影響心,所以常拉肚子、心慌心悸與心下(心窩)悶痛的人,其實也都該留意自己的肝膽狀況。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這些與肝膽有關的不適,看完這篇文章,不如即刻就開始調整生活習慣,以這次學到的三個方法來守護肝膽健康吧!
採訪撰文/Min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