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順節氣•喝茶•趣】立秋—初秋茶飲之食欲の秋

2023-08-07 | 方圓
複製連結

秋天正是許多植物開花結果的季節,花香和果香也會進入茶葉中,使得秋茶有著獨特的香氣。此時喝茶,不僅享受茶湯的淡雅和清香,更有秋月相伴。

 

節氣緣起

古人觀測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歸納出一年的自然律動、節氣變化,把一年制定為24個節氣,反映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今年的夏天,真是熱!高溫動輒36、37度,出門一趟,在酷暑的曝曬下,感覺人都要「蒸」發了!俗話說「熱在三伏」,所謂的三伏天(頭伏、二伏、末伏)經歷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被認為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

 

熬過頭伏、二伏,時序來到國曆八月,這個月有「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秋宣告秋天開始了,展開從暑熱轉向秋涼的過渡時期。這時候日夜溫差變大,頗有涼意,不過立秋前後還有末伏天未過,偶爾還是會感到酷熱難耐。民間常用「秋老虎」比喻立秋後仍然炎熱的天氣,就是提醒大家,此時秋陽仍如老虎一般兇猛。唐朝詩人齊己〈新秋〉中說「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約莫就是指這個夏秋交接之際。

圖片來源/Unsplash

 

立秋開始後雖然陰氣滋長、陽氣漸收,然而,一年暑熱的盡頭還要待到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處暑就是止暑;暑熱止住了,秋涼才真的開始。今年處暑前一天,正好是七夕,小時候住在近海村落,秋天的晚上,和家人坐在門口乘涼,望著幾乎沒有光害的天空,很是舒服。長大後在課本上讀到杜牧〈七夕〉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才知道童年時秋夜望月的經驗,正是處暑節氣的寫照。

 

茶樹秋雨嫩芽生,碾成金色曲如霞

在台灣,秋天茶葉收成的時期通常有兩次,第一次採摘發生在立秋後數日內,大概在8月中旬,稱為「第一次秋茶」或「初秋茶」;第二次秋茶的採摘時間在立秋後一個月左右,即9月中旬至10月初,稱為「第二次秋茶」或「中秋茶」。

   

「初秋茶」在立秋之後,這時暑氣漸漸消退,冷、暖空氣流動交會,經常帶來豐沛的雨水。古詩就有「茶樹秋雨嫩芽生,碾成金色曲如霞」的句子。立秋茶帶著夏茶氣味,嫩芽和葉子在秋季生長的過程中受到涼爽的氣候影響,使得茶葉更鮮嫩,茶湯更清新,口感也更加甘醇。

圖片來源/Unsplash

 

秋茶生長期比春茶短,鮮葉內有效成分的積累相對要少,品質介於春茶與夏茶之間,不似春茶口感豐富,也不似夏茶苦澀厚重。初秋喝茶,月涼風清,白居易〈立秋夕有懷夢得〉詩中提到:「是夕涼飆起,閒境入幽情。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所思渺千里,雲水長洲城。」在涼涼的秋夜,聽著樂聲,喝著夜茶,吟唱兩句,遙思故人,心緒好不幽渺。

 

秋天正是許多植物開花結果的季節,花香和果香也會進入茶葉中,使得秋茶有著獨特的香氣。此時喝茶,不僅享受茶湯的淡雅和清香,更有秋月相伴。

 

宋代文人黃庭堅〈林為之送筆戲贈〉詩說:「廣文困齏鹽,烹茶對秋月」,藉著對月烹茶,訴說一種朋友之間的諧談;同朝詩人京鏜〈定風波(次楊茶使七夕韻)〉則說:「但得舉杯開笑口,對月臨風,總勝鵲橋秋」,笑口歡愉,更勝天上的神仙眷侶,展現一種對月舉杯的開懷。

 

從兩首詩作都可以看出,茶飲在生活中的人情往來,扮演著重要的小角色,正如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詩說:「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喝茶不講理由,無須儀式;沒有嚴格的規矩,但有輕鬆的自在。一個人喝茶,靜謐;與茶友分享,暢快,這可是難以企及的愜意啊!

圖片來源/pexels

 

潤燥 ‧ 食欲 ‧ 解乏

喝茶不僅是生活中的日常,在節氣變化時,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立秋處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交替之際,空氣中的濕氣降低,氣候乾爽,身體容易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秋燥症狀。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此時順時養生首重潤燥。茶水能緩解口乾舌燥之感,當然是潤燥的不二之選。

 

體質相對偏冷的人,立秋後可以開始吃一點紅棗、桂圓來溫補。

 

而潤燥之外,想要在秋天彌補盛夏的耗損,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開胃:先有食欲,才好進補。初秋尚有暑熱,吃點酸酸涼涼的時蔬沙拉,清爽又開胃。外食的朋友備餐不容易,也可以吃些酸味的水果,像是奇異果、葡萄,或喝個番茄湯,都有開胃健脾的效果。

 

在日本,秋天被稱為「食欲の秋」,大意指秋天要好好的享受美食。立秋前人們經歷了炙熱的夏天,暑氣之下大汗淋漓,食欲不振,身體多有所耗損;入秋後,就要好好以美食補足夏天身體的虧損。不僅在日本要享受美食,在中國民間也流行「貼秋膘」,食欲大開後,單吃蔬果,還不能滿足,此時藉由吃燉肉、烤肉、涮肉等來補充營養。現代人飲食中多有魚有肉,倒也不必特別在立秋時大啖肉品。民間還有「咬秋」習俗,通過吃西瓜,消除初秋暑邪,潤養五臟,這些都是倚重食物進行順時養生。   

 

而隨著陽氣漸漸減少,萬物逐漸凋零,氣候忽冷忽熱,此時可能會有「秋乏」的情況:生理上出現疲憊、懶起的情形,心情上因為燥氣帶來鬱結,容易傷春悲秋,這時候喝些茶飲或可緩解秋乏的情況。

圖片來源/Unsplash

 

綠茶中的龍井茶、碧螺春茶清新爽口,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紅茶中的咖啡鹼和茶黃素、茶紅素能興奮神經中樞,促進思考反應,強化記憶。不過立秋之後不建議喝濃茶,避免過度提神而更不易入睡。如果喜歡花果香氣,喝杯菊花枸杞茶或桂花烏龍茶,都有緩解肝火的作用。養精蓄銳,為即將到來的嚴冬做好準備。

 


專欄作者 方圓

擔任中文老師數十年,持續熱愛教與學。希望透過文本賞析,進入文學殿堂,體驗文化,品味生命。期待自己做一個正向樂觀的射手座,獨自,或同行,朝著目標,抑是終點,前進,前進……

 

專欄插畫繪者 劉彤渲

一直一直在染渲森森裡畫圖,喜歡狗狗、喜歡烹飪、喜歡花草。在捻花惹狗以外,獨立承接視覺、插畫、繪本與商品包裝設計。喜歡不定期推出限定商品,出版過幾本圖文書籍與繪本,也在大專院校擔任插畫、設計課程講師。閒暇之餘,又繼續捻花惹狗。

 

如果想認識染渲森森:

FB:tonton38 / IG:janhsuans,這裡找得到我。

如果喜歡我的插畫與設計:

E:tonton16.tw@gmail.com,請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