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代台灣河川整治的思維,主要皆以「防洪」、「取水」、「觀光休憩」等民生用途為優先,因此堤防、固床工、攔河堰、沿岸親水步道等等工程在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溪流隨處可見。
至此,水泥取代了河岸的泥沙、石頭,甚至導致河川原本的生態系統遭受危害。如此觀之,我們似乎不斷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中拉扯;在阻絕與親近共生的兩個端點游移,嘗試界定我們與河川、與自然的關係。
就此,發展和環保兩個面向該如何兼顧,成為了當代河川治理的重要命題,而由第九河川局和在地居民合作發起的鱉溪復育計畫則提供了一個有趣、且具前瞻性的案例,而本次企劃將帶著大家一同看看,鱉溪和居民,如何從隔絕邁向親近,一同邁向共生之路走去。
〈復育的起始之路:鱉溪記憶與再連結〉:跟隨著推動鱉溪保育的地方主力張振岳老師的視角出發,帶著讀者一窺鱉溪和富里居民之間如何從過往的親密走向阻隔的過程,有鑑於此,復育鱉溪的想法在地方逐漸萌芽。
〈還溪於民,鱉溪復育的過去與將來〉:闡述第九河川局在鱉溪復育計畫中如何透過「跨域共學」的方式,改變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導方式,和地方居民平起平坐從計畫討論到執行,一同為鱉溪復育之路努力。
〈共生共榮,找回鱉溪的生命力〉:在政府資源逐步撤出之際,鱉溪復育如何在地方永續經營便是一大挑戰,而透過鱉溪米計畫、魚梯以及生態復育區的設立,地方與鱉溪之間的情感正逐步升溫,那期待和鱉溪共生共榮的願望亦在居民的心中發芽茁壯。
自2010年代起,河川整治政策逐步朝向環境保育的方向前進。在還在摸索的階段,鱉溪計畫的成果便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其間所體現「共」的價值,也讓我們得以思考並從另一個角度看見發生在這片土地的美麗故事,重拾我們與自然之間的聯繫。
書法字:盧星宇/慕嵒館